查看原文
其他

《政治经济学评论》|2024年第1期目录和摘要

政治经济学评论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4-09-04

目录


从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到经济高质量发展

任保平 

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


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姚树荣  陈锴民  翟耀文


如何科学认识第三次分配的内涵

王婷  苏兆霖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进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和制度保障

蔡继明 曹越洋 刘梦醒


科技创新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江剑平 周文超 刘长庚


中国经济学


从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到经济高质量发展

任保平 

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


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姚树荣  陈锴民  翟耀文


如何科学认识第三次分配的内涵

王婷  苏兆霖

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实际资本积累动能研究:经济、技术与制度的协同视角

李怡乐 陈亚



从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到经济高质量发展

任保平 

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


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姚树荣  陈锴民  翟耀文


如何科学认识第三次分配的内涵

王婷  苏兆霖

理论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研究

袁辉


社会分工、专业化生产与价值规律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微观基础

王艺明


中国经济学


从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到经济高质量发展

任保平 

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


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姚树荣  陈锴民  翟耀文


如何科学认识第三次分配的内涵

王婷  苏兆霖

热点透视


去上班还是送外卖:数字经济下劳动者的就业选择分析

丁守海 陈雯雯


人工智能条件下的剩余价值来源是什么?

王文泽


金融化、资本积累与就业

郝芮琳 黄宝竹


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离经济现实越来越近了吗?

——以自然实验和可信性革命为例

罗玉辉 张志


中国经济学


从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到经济高质量发展

任保平 

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


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姚树荣  陈锴民  翟耀文


如何科学认识第三次分配的内涵

王婷  苏兆霖

当代资本主义研究


国际粮食体系的危机与重建

许准



《政治经济学评论》2023年总目录


文章摘要


推进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和制度保障



内容提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然而,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长期过程,推进共同富裕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必须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战略目标相协调,必须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在此前提下,本文进一步阐明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关系,解释共同富裕原则与效率优先兼顾平等的一致性,并基于比较生产力概念提出判断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合理性的标准,具体分析三次分配原则与共同富裕分步实施的相关性。

关键词:共同富裕;分配制度;效率与平等;合理收入差距;比较生产力

作者:蔡继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曹越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刘梦醒(通讯作者),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生。




科技创新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内容提要:加快科技创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导致某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产业在外循环中的中低端锁定等是国民经济循环不畅的重要原因。国民经济循环是以单个资本循环为核心的微观经济循环与以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循环的有机统一。科技创新能在微观层面保障产业资本的三种形态在空间上并存、时间上继起,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稳定性、连续性,同时不断提升产业的价值链地位;能在宏观层面保障社会再生产中各种生产要素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既实现社会总产品的循环流转,又持续提高循环的质量和水平。要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中的战略支撑作用,一是推动产业链外循环中风险系数高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保障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不断链;二是围绕重点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头雁作用,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三是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培育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

关键词:科技创新;国民经济循环;新发展格局;资本循环;社会再生产

作者:江剑平,湘潭大学商学院、湘潭大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中心副教授,经济系副主任;周文超,湘潭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硕士;刘长庚,湘潭大学商学院、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教授。




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实际资本积累动能研究:经济、技术与制度的协同视角



内容提要:本文关注制造业企业如何保持较好的生产性投资动能,突出立足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总结构化解企业金融化风险。研究回归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积累矛盾的分析,梳理了经济循环、技术创新与制度体系间的互动机理。基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的经验分析显示:经营利润率提升、研发强度增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分别从经济、技术和制度层面有力地支持了企业实际资本积累;与此同时,企业积累特征存在部门、所有制和区域间的差异,例如,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国有企业的金融化动机相对低,中、西部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较易受金融投资挤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对民营企业、西部企业实际资本投资的激励更明显等。经验分析结果有力地支持了近年来代表性经济政策对稳增长与金融化治理的意义。

关键词:资本积累;金融化;利润率;技术;制度

作者:李怡乐,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陈亚,四川省网络舆情监测与研究中心。




马克思主义的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研究



内容提要:商品价值从而劳动时间在货币上的独立表现,给社会生产施加了货币约束,它的边界随着货币形式与货币数量的内生发展持续变化,表现为货币金字塔为了适应商品流通和资本积累动态进行的扩张与收缩。国家承担着维护货币品质和货币流通、规训货币金融体系、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能。马克思主义认为,对货币政策机制及其效果的考察需要区分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货币与信用、正常时期和危机阶段、货币危机不同类型等结构性因素,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的原理与有效性也不尽相同。然而,社会生产的货币约束和货币关系的固有矛盾绝不会因为货币形式、数量的发展和国家货币政策的干预而消除,它们为货币改革设定了天然界限。

关键词:形式内生;数量内生;货币金字塔;货币政策

作者:袁辉,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社会分工、专业化生产与价值规律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微观基础



内容提要:本文从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出发,在一个存在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经济中,证明了资本家选择专业化生产的结果会使不同商品的交换价值之比恰好等于它们的价值之比。资本家根据社会需要来决定自己的生产目标,和追求商品交换价值的最大化是一致的,交换价值成为资本在行业之间流动的推动力。只有社会分工结构中各行业的劳动者数量保持一定比例才能实现供求平衡,此时商品的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致的,它们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资本家选择专业化生产的过程,就是价值规律协调社会生产分工、调节生产和流通,从而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等在经济部门之间分配的过程。本文的主要理论贡献是从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微观视角论证了劳动价值论的成立,并阐明了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机制。

关键词:社会分工;专业化经济;价值规律;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

作者:王艺明,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去上班还是送外卖:数字经济下劳动者的就业选择分析



内容提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选择新就业形态工作,加剧了制造业的缺工现象。为探究哪些人更倾向于选择新就业形态工作及其选择原因,首先,本文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了新就业形态的本质,发现资本通过算法等手段加强对劳动的控制,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但它通过分享制、时间自由等形式掩盖了剥削,以吸引劳动者。然后,本文利用第一手的调查数据发现,34岁左右的精壮劳动力最易选择新就业形态,选择的主要原因是收入高和时间自由。但平台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和培训机会,长此以往将损害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并阻碍他们提升人力资本。最后提出政策启示:政府应着力推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并加强对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的劳动权益保护。

关键词:新就业形态;制造业就业;就业选择;择业原因;劳动权益

作者:丁守海,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雯雯(通讯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人工智能条件下的剩余价值来源是什么?



内容提要:在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人工智能在许多场景中已超越了传统机器的角色,展现出与工人竞争的“新劳动者”特质。由此引发了学术界关于人工智能条件下剩余价值来源问题的激烈争论。事实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工智能成为了资本控制与支配劳动的新手段。人工智能的当代应用不会消除人类劳动,而是拓展了劳动形态。剩余价值仍然只能由剩余劳动创造。在资本主义逻辑的支配下,雇佣劳动、零工劳动、产消劳动共同完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实际上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酝酿了一场持久而巨大的新危机。准确把握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受人工智能影响后的生产机制,将为未来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关键词:人工智能;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剥削

作者:王文泽,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金融化、资本积累与就业

内容提要:金融化反映了信用货币体系下金融资本积累与现实资本积累相背离的趋势,在我国主要表现为信贷扩张与实体经济增长背离和实体利润越来越多地分配至金融机构。基于马克思主义信用、就业理论的分析表明,在就业总量上,金融化会抑制现实资本积累,导致可变资本规模收缩并且单位可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下降,就业整体下滑。在就业结构上,金融化带来的金融资本积累使金融业就业经历了从扩张到饱和与高技能化的过程,实体行业则由于现实资本积累的停滞而劳动力需求大幅缩减,同时,其行业工资由于劳动者的激烈竞争而下降,大量高技能人才流向金融业;在实体行业中,新兴行业在金融资本的估值逻辑下受影响较小,传统行业就业则下滑较为严重;金融化对私营企业就业的抑制作用强于国有企业。基于2008—2021年省级细分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验证了上述分析。当前的稳就业政策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引导金融资本与现实资本共同积累,着力稳定传统行业和私营企业就业以弱化前期的负向影响,防范高技能劳动力“脱实向虚”。

关键词:金融化;马克思主义;资本积累;就业

作者:郝芮琳,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黄宝竹(通讯作者),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离经济现实越来越近了吗?

——以自然实验和可信性革命为例



内容提要:长期以来,经济“混合物”现实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纯净物”思维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为了克服这一矛盾,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者借鉴自然科学中的实验研究方法,在研究中广泛采用自然实验并推动了所谓可信性革命。从表面上来看,这使西方主流经济学取得了堪称经济学革命的长足发展,但是从更深层次来看,这次经济学革命不但未能有效缓和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脱节问题,反而使其背离得更加严重,存在着自然实验不自然、可信性革命不可信、可操作性陷阱和外部有效性难题等根本缺陷。本文将本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态度,尝试从经济“混合物”现实和西方主流经济学“纯净物”思维的矛盾出发,深入分析自然实验和可信性革命所存在的缺陷,希冀能够进一步多元化经济学研究方法,植根中国实践,提炼中国经验,创新中国话语,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添砖加瓦。

关键词:经济学理论;经济现实;自然实验;可信性革命 

作者:罗玉辉,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志(通讯作者),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国际粮食体系的危机与重建



内容提要:粮食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活和生产资料,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梳理了世界近现代的粮食问题,利用多个角度的历史数据分析了19世纪末期以来的几次主要的世界粮食市场危机的成因和影响,并着重突出了国际粮食体系的概念。粮食体系包括粮食的生产、分配与交换关系,从属于总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现代社会的发展伴随着国际粮食体系的危机与重建,这个过程过去没有,以后也难以真正解决全球的粮食问题。世界需要探索新的可持续的粮食方案,而中国可以提供自力更生的宝贵经验。

关键词:粮食危机;粮食体系;资本主义

作者:许准,纽约城市大学John Jay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副教授。




投稿指南


● 本刊仅接受电子邮件投稿,无其他投稿途径。

电子邮箱:crpe@ruc.edu.cn

👈详细投稿须知请点击左侧图片


订阅指南



● 长按并识别左侧二维码进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微商城订阅《政治经济学评论》

刊期: 双月刊

收订种类: 按期

全国统一刊号: CN11-5859/D

邮发代号: 80-168

发报刊局: 北京市发报刊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政治经济学评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